昔日人均收入中国“倒数第二”县 今日农村汉不羡城里人

昔日人均收入中国“倒数第二”县 今日农村汉不羡城里人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炤坤

  提起30年前的农村生活,晋北朔州市平鲁区北坪村79岁的孙占明先是苦笑了一下,然后说:“和过去相比,现如今我们活在天堂里!”

  孙占明说的可以从一组极富戏剧性的比对数字看出来。1978年,平鲁区农民全年人均现金收入只有20元,在全国的县里排倒数第二,全省排倒数第一,后来成为不少报告文学的典型素材。而2007年该区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2976元。

  “如今娃娃上学不掏钱,农村学校像城市,老人生活有补助,低保医保样样有,荒山造起万亩林,谁不夸我们新农村?农村人生活也体面。”一脸自豪的孙占明老汉说起话来像唱“数来宝”。

  平鲁区区长李俊说,改革开放30年,平鲁农民人均收入像“鲤鱼跳龙门”,上了一个台阶。平鲁区的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69万元经过“十八盘”的爬升,到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

  地处晋北雁门关外的朔州市平鲁区是个半山区县,由于气候寒凉,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改革开放前,当地农村一直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玉米土豆半年粮,吃着野菜等救济”,每到来年的初夏,政府领导总要出面到邻县借粮,苦苦支撑直到来年秋收。

  即使是城里干部当时的生活也是“三黄一统”,即吃的是黄色的玉米面,穿的是供应的三尺黄布,睡的是民政发放的黄色救济军被。

  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平鲁农村697个生产队中,有619个人均年收入在40元以下,年收入5元以下的有60个生产队。看天吃饭无望,还不许离开农村,青年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参军。老百姓嫁女看重的是家里有没有莜面吃。

  和全国人民一样,1978年以后,平鲁人换了一种全新的活法。“承包到户,把田地和牲畜分给了我们,政府鼓励发展副业,当年吃饱肚子的人就多了,脑袋灵手脚快的人,养鸡、猪、羊、兔,搞贩运做小生意,第二、三年就有零花钱了。”孙占明回忆说。

  让平鲁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地下的荒山埋藏着巨量的煤炭乌金,国家对外开放的一块“试验田”选在了平鲁。1985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美国、澳大利亚的外国专家来到了塞外小城。这个项目一下子带火了当地的餐饮、旅游服务业。

  在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创业的浪潮中,许多平鲁人离开农田,开办了乡镇和集体煤矿、建材加工厂、汽车运输公司、小杂粮加工业等。尤其是近几年,煤炭产业机械化改造后,产能和产值快速提升,平鲁区财政一年年殷实起来。1985年财政收入达到千万元,不用吃国家补贴了,2001年迈入1亿元门槛,2008年可望突破10亿元关口。

  但这里农村教育、卫生、体育仍然落后,生态十分脆弱,城乡发展差距在拉大。“构筑公共财政的时机到了,我们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建设新农村,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中共平鲁区委书记郭健说,十六大以来,平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村教育的“两免一补”,在全国较早实行了新农合医疗和城市居民医保;十七大以来,建设了设施一流的高标准中学和农村寄宿制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学费和生活费全免,65岁以上农村老人享受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投资1.2亿元完成荒山和矿区大片造林12万亩,荒山秃岭尽染绿色。2007年,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44项指标综合考核排除中,平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在119个区县中分别列第27位和16位。

  郭健说:“改变平鲁人穷苦命运的是改革开放,让城乡人共享殷实家底的是科学发展,这就是平鲁人30年生活巨变的基本坐标。”(王炤坤)


·上一篇文章:今日农村的黄赌毒
·下一篇文章:喜看今日新农村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ncjj/119232213453CCFKBJGBJECJFG4G11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