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全传》卷四 管理篇

《比尔·盖茨全传》卷四 管理篇


来源: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作者:于成龙

史密斯尝试着把双方关注的焦点从两家公司间的差异上转移开来,并提出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如果这家全球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领袖同意微软公司用自己的数字媒体软件播放音乐和电影的话,那么微软公司就要向美国在线支付一笔巨款。卡普奇奥对这项提议举双手赞成。双方代表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们一直谈到餐厅中午打烊才被迫离去。
  史密斯承诺自己既不会无缘无故地支付赔偿费,也不会在微软公司的基本信念方面(微软有权为自己的产品选择新功能)做出任何让步。“如果与私人利益无关,就绝不会让它演化成私人恩怨。要时刻保持直接交流和渠道畅通,并关注可能产生的双赢机遇。如果你关注的只是某一个问题,那么你将很难弥合差异。但是,如果你能扩大视野,让人们同时看到三四个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创造以前不曾存在并且可以产生的双赢局面机遇。”
  微软的这种转变,原因在于他在PC时代的风光已经逐渐消褪,而在网络时代的转型中却面临处处吃力的状况,这固然与盖茨应对网络发展的措施不利有关,当然也与微软太想守住自己在桌面操作系统上的江山独霸地位,而未能顺应潮流而动,在新领域的战略制定、进入时机等把握方面后知后觉有关。
  如今微软凡事都想“独霸”的PC时代思维已远远不适合网络时代对“共享”、“双赢”等的要求,这不啻是“旧个人英雄主义”在“新集体主义”面前的跌倒。因此盖茨和鲍尔默也开始默许史密斯在营造和平环境,寻求共赢方面的努力。
  史密斯的共赢策略在微软与英特尔的分分合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当蓝色巨人IBM公司选中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操作系统来发展自己公司的个人电脑时,英特尔和微软也权衡利弊,建立了日进千金的wintel联盟,此后双方的合作形成了双赢互利的局面,英特尔和微软逐渐统占了整个PC产业。
  回顾个人电脑20年来发展的历史,几乎就是微软和英特尔不断升级产品、调整wintel内涵的历史。作为个人电脑的基石和产业标准,wintel联盟的喜怒哀乐曾经左右了绝大部分厂商的战略,其影响一度达到了“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
  微软主流产品光盘,成本不过是十多元,但可以卖出2000~5000元的天价。只有按照“每十八个月芯片运算速度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进行商业运作,Wintel才能保持上游环节85%左右的利润空间,并拉动全球软硬件供应商、服务商等下游厂商的技术进步。

双赢的重要性(2)
  7年前,双方的关系曾一度跌入低谷。当时,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身陷联邦反托拉斯诉讼案,英特尔希望通过扶植微软对手的方式甩掉微软,独自主导市场,因此双方的感情是一落千丈。后来,由于微软公开支持英特尔的竞争对手芯片制造商美国AMD的32位与64位芯片架构。而英特尔公司也一直在支持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竞争对手Linux系统,此外它还在编写自己公司的PC软件,因为它想在无线领域中获是更强大的统治力。双方的关系因此而恶化。
  没有软件的配合,英特尔开始力不从心,随着新经济的突然停滞,英特尔的危机终于全面爆发——2001年,奔4在全球的出货情况很不理想,英特尔的利润下降了超过80%。而低端市场上,英特尔的最大对手AMD的份额在不断增加。缺乏合作的结果就是微软与英特尔两败俱伤。因此,聪明的盖茨审时度势,认为重修旧好已势在必行。于是,重新祭起合作的杀手锏,通过与英特尔的再次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而微软与新的合作伙伴索尼、摩托罗拉的合作更是双赢的典范。为了挑战数字音乐领域的“超级明星”━━苹果公司,微软公司正在密谋与索尼公司合作。盖茨透露,微软和索尼有联合开发包括网络音乐服务和版权保护在内的数字音乐“基础架构”的动机。而在IT技术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下,摩托罗拉和微软已经在"无缝


·上一篇文章:《比尔·盖茨全传》卷五 决策篇
·下一篇文章:《比尔·盖茨全传》卷三 经营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book/071151084383IJ92246CG88494H02F.htm